English

模仿“秀”乎?

2000-05-04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在这个大千世界上,自然之物,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相同的,尽人皆知的例子就是在同一棵树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。大自然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大师,它赋予每一个生命以独特的形貌、神态、气息和性情。它的创造从不重复。千人千面,万物万状,千姿百态,千变万化。这大概就是人所不可企及的“造化”?所以杜甫说“造化钟神秀”。

这些年来,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“秀”。远的不说,就说打开电视,常能看到那么一类模仿歌星影星之唱腔作派的节目,名曰“模仿秀”。更有好者,还举办“模仿秀”大赛,从中再产生“超级模仿秀”,最后以“酷似”或“以假乱真”于“星”们而为美为荣。于是乎,模仿之风渐起,为追星潮推波助澜,使那些“名不见经传”——如今应叫“面不见电视上露脸”的芸芸众生们争相效尤,即使不能成为名星,不是也可以沾点“星”气?

如此这般,如今“模仿”成了一种游戏,甚至成了一种正儿八经的“艺术”形式,就看你模仿方面有多大才能,能不能“秀”出于众?能不能接近于“星”?面对这样一种方兴未艾的“模仿”表演,真让人哭笑不得。你看模仿者那样虔诚认真地忸怩作态,拿腔捏调,旁边还有主持人半是鼓励半是调侃的逗贫,下面还坐着被导演安排好了的观众随时鼓掌,令人好笑,也令人疑惑。好笑的是,一个好端端的人,为什么要以模仿他人为“秀”?疑惑的是,也许时代真的不同了,艺术形式和美学观念都发生了变化?

对于“模仿”行为,自古以来,中国人很不以为然,更不以其为美。那种仿效他人,以模仿他人之美为美,恰是失去自我的表现,所谓“东施效颦”、“邯郸学步”等寓言故事,就是对模仿他人行为的一种讽刺。“趋名附星”虽不是“趋炎附势”,但总是一种趋鹜。如今这种“模仿”倒正经时髦起来了,还成了一种“秀”,岂不怪哉异哉?这个世界上的新鲜事物是越来越多,化“腐朽”为“神奇”更是易如反掌,大概只能说我辈者少见多怪、不识时流而已。

模仿,本是人的一种学习方法,尤其是对少年儿童来说,是“人之初”学习做人的必经途径。幼儿学说话,无不是从模仿大人开始;小学生写字,必先临模字帖;小学生写作文,不妨先模仿范文;至于画画,先照猫画虎、依葫芦画瓢等等,都是从模仿起步,然后独立行走,走出自己的路。所以,儿童是模仿的天才,这种憨态可掬的模仿,透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本真和自然。他们不是为模仿而模仿,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入门方式,每一点进步,都使人欣慰,都使人感受一种美感。

人一旦长大了,长成了自己,却还要模仿别人,这是怎样一种情形?就像人长大了,再去做儿童的天真状,其做作之态令人不堪忍受——人为即伪,虚假总是走向美的反面。即使能“以假乱真”,终究还是假,还是赝品。不过,这个世界上的赝品还是与日俱增,从对名牌产品的仿制到对文物字画的复制再到歌星影星的模仿,无论是作假还是作秀,莫不是趋名附利。在一个社会中,当名和利的价值淹没了美的价值,“美”也就被名利驱使下的种种“作秀”所替代。当“秀”时兴起来的时候,我们离自然也就远了。东施如果生在今天,肯定是个“模仿秀”,无奈她被嘲笑了两千多年,生不逢时也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